九游会官网曾经居住过民国女作家萧红、汉剧大师陈伯华的百年老里分咸安坊即将焕新登场!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12-17 16:26:26

  九游会官网原标题:曾经居住过民国女作家萧红、汉剧大师陈伯华的百年老里分咸安坊,即将焕新登场!

  汉口里分是近百年汉口民居文化的缩影,也是汉口开埠之后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多进院落式建筑的结合体。作为东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产物,其建筑时间大约从1900年左右开始至1938年武汉沦陷之前基本结束。汉口里分,在各个阶段,都有少量的拆建情况,至今尚无全面、精确的统计数据。但根据1962年《武汉市街道名称簿》的统计数,汉口里分有524条。综合拆旧建新以及战争被毁的里分,在将近40年的时间内,汉口兴建的里分总数约在580条以内。

  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里分建筑的精品。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光考验,汉口里分亦如古朴 、严谨又优雅的艺术品,点缀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中,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结合体。里分的建筑结构、特色及其本身具有的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及审美价值,已随着其数量的急剧减少而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关注。

  位于江岸区南京路与胜利街交界处的咸安坊曾是汉口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高级里分住宅区。作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数十部影视作品和纪录片曾在这里拍摄取景。

  作为武汉里分建筑的经典代表,咸安坊历经数年改造修缮,即将蝶变为一个融历史文化与时尚潮流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成为汉口历史风貌区的“新名片”。

  历经数年改造修缮,咸安坊蝶变为一个融历史文化与时尚潮流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记者史伟 摄

  咸安坊整体的建筑形式集低层联排式住宅、传统院落和天井式建筑于一体。记者史伟 摄

  在里分入口,月亮门上寓意“富贵咸安”的“咸安坊”三个字已重新焕发出光彩,门前的老树依旧郁郁葱葱。

  走过月亮门,花岗岩石材铺就的巷道两旁是一栋栋造型别致的石库门建筑,或是灰白的独栋天井院落,或是红色的联排式住宅,门框和门楣均由花岗岩砌垒而成,居中为两扇对开木门,质朴而典雅。

  漫步巷中,欣赏着修葺好的石库门、钢花窗,木门后的天井里,似乎隐隐传出了汉剧大师陈伯华优雅的唱腔……

  武汉地方志专家王汗吾介绍,据《武汉地名志》记载,咸安坊里分建筑群原由启昌里、德永里以及原咸安坊共同组成,由黄少山、王奇峰、张韵轩等商人投资,于1933年建成。

  “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咸安坊是汉口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高级里分住宅区。”王汗吾指出,咸安坊曾居住着实业界人士、艺术家、作家等社会各界名流,如“棉花大王”黄少山、轮船巨头卢作孚、汉剧大师陈伯华、著名作家萧红都曾居住于此。

  “咸安坊是武汉保存较为完好的石库门建筑群,石库门的结构保留得较为完整,石材没有裂缝,只有表面的风化,损坏的木门也进行了修缮。”曾在武汉研究里分建筑20多年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百浩告诉记者,咸安坊整体的建筑形式集低层联排式住宅、传统院落和天井式建筑于一体,从当时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来看,咸安坊体现了比较高的设计水平。

  目前的咸安坊内部道路呈“Y”字形结构,结合若干主巷和次巷或支巷组成。“咸安坊内的建筑正门对正门是主巷,后门对后门是次巷。”李百浩介绍,主巷和次巷在武汉话中又称作是大巷子和小巷子,形成了一宽一窄交错的布局。有的大巷子宽达5.7米,小汽车可直达家门前。

  咸安坊内不少建筑的墙角并非为90度,而呈现出锐角、钝角的异型,更具特色。记者史伟 摄

  “咸安坊中的很多住宅不拘泥于中国传统建筑形制,而展现出因应而变的形态。”李百浩对咸安坊的建筑如数家珍。由于咸安坊所处的地块为若干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咸安坊内不少建筑的墙角并非为90度,而呈现出锐角、钝角的异型,更具特色。

  记者在巷口转弯处看到,在两墙相交的直角处都有灰色的圆弧状护角。“这在我国古代房屋建筑中就叫‘转弯抹角’,将建筑形式与功能需求统一起来,莲花瓣的形状不仅好看,也具备防撞功能,可见当时设计者的严谨态度。”李百浩说。

  走在咸安坊的巷道中,可以看到窗户都装有黑色的钢窗栅,窗栅上的图案大多为矩形轮廓,呈对称分布;透过窗户看屋内,暗红色的木地板在打蜡后散发着光泽。这就是咸安坊最著名的“钢窗蜡板”。

  住建部建筑维护加固与房地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咸安坊项目施工单位武汉市天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顾问裘维亚介绍,这是早年民间对高级住宅的主要认定标准,也是今天修缮工程的重点保护部位。

  “针对这些重点保护部位,我们严格按照原式样、原材质、原工艺来进行修缮。”裘维亚告诉记者。修缮团队在采购方钢后,通过铆接工艺连接还原图案,将风化破损的钢窗栅全部修复成当年的状态。

  为了修复木地板,施工人员在具有代表性的点位选取地板样品,送到同济大学材料力学实验室检测其材质,最后鉴定为红松。经过对房间地板全面仔细检查后,将完好的地板保留下来,再添配同材质、同型制的松木企口板来修补、替换破损的地板。在对地板进行打磨抛光处理后涂刷油漆,待使用时再进行打蜡保养。

  推开木门,经过天井,记者抬头看到,房顶红瓦之下,依稀可见斑驳的木檩条,边上还配有钢檩条。裘维亚介绍,工人们在对保存较好的木檩条进行防燃、防腐和防蛀处理后将其放到原来的位置,并更换了腐朽的木檩条九游会官网。咸安坊的建筑已有近百年历史,由于原有的木檩条结构体系无法适应承载力的需要,施工人员又增加了钢檩条对建筑进行加固处理。

  沿着修缮后的木楼梯走上三楼露台,只见坡型屋顶上的红瓦连成一片,在夏日的阳光下绚丽夺目。“屋顶上有不少红瓦都是从拆迁的地方收集来的,在对旧瓦和原先完好的旧瓦进行表面增强处理后,替换了破损的红瓦。”

  “咸安坊的房屋都是砖木结构,狭窄的空间结构缺乏消防系统。而消防改造工程是历史建筑功能提升的关键。”裘维亚介绍,咸安坊项目建设单位武汉华发置业有限公司在整个片区加建了消防系统,并配备了专用的消防水箱,与附近的景明大楼和圣教书局联通。

  裘维亚表示:“作为武汉市的优秀历史建筑,我们秉承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咸安坊进行修缮,尽可能地避免或降低因维修而对文物自身价值的损害。让咸安坊延年益寿,传承历史记忆。同时也要使其适应未来活化利用的新时代发展需求。”“咸安坊的修缮工程,是江岸区近年来加快推动历史建筑修缮更新工作的一个缩影。我们希望能尽最大努力还原历史建筑风貌,最大程度保留建筑的历史信息,让老房子焕发新生命。”江岸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吴立波表示,武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专门提出要系统性保护利用传承历史文化风貌,江岸区要强化保护利用,注重文化传承,积极推进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

  在咸安坊片区的沙盘模型前,武汉华发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爽向记者描绘了咸安坊未来的模样。“我们将在尊重咸安坊历史肌理的基础上,引入各种引领潮流风尚的品牌旗舰店、米其林餐厅、黑珍珠餐厅、奢侈品买手店、复合式书店、文创空间等业态,将咸安坊打造为历史文化商业综合体。”他透露,咸安坊修缮工程完成后,考察咸安坊的客商纷至沓来,公司目前正在与米其林二星餐厅“喜粤8号”等知名客商积极洽谈。

  张爽介绍,经过修缮改造后的咸安坊,在保留武汉经典里分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将汇集潮流商业元素。音乐酒吧、LIVEHOUSE、沉浸式娱乐等多元艺术文化板块,高端健身中心、生活美学体验馆、品牌博物馆等都将在咸安坊呈现。“咸安坊还将吸引企业来此进行品牌孵化,延续其作为栖居空间的基本功能,打造集社交、服务、办公、娱乐等于一身的生活街区。”

  不久的将来,市民和游客坐在天井院落内品味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还能体验到现代的时尚潮流生活。“曾是武汉高端里分住宅的咸安坊,将优雅品位与典雅生活演绎到极致,新老文化将在这里交汇和碰撞。”张爽充满憧憬地向记者描绘着咸安坊的未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咸安坊所在的江岸区一元街集中了大量老汉口历史建筑和里分,近年来已有平和打包厂、黎黄陂路等一批老建筑、老街区通过修缮后的活化利用,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咸安坊、巴公房子等优秀历史建筑也即将成为新老文化交融的新地标。一元街道党工委书记周飞向记者表示:未来将围绕江岸区“531”产业体系,发展“老房子+”“老里分+”产业,重点发展数字经济、创意设计产业,将现代生产生活功能渗透融入老里分、老建筑,使其焕发青春。

  图书简介:本书是系统研究汉口里分的论著,全书32万字。设有里分建筑的传入与发展、里分建筑的各类业主、里分与近代工商业、里分与传统文化、里分与历史事件、沦陷时期的汉口里分、保护里分与保存历史共七章,全面论述了里分在汉口的发生、发展及对汉口的影响,其中不乏新材料、新观点,有助于了解武汉近代建筑与历史。

  作者简介:董玉梅,武汉著名地方志专家,文史专家,武汉文史馆馆员。著有《文明的活化石》《汉口老地名》《汉口里分》等多部专著,参与了《武汉通史》《汉口租界志》等大型书籍的编纂,为保护武汉老建筑做过大量工作。

  图书简介:历史建筑是社会文明和发展历程的文化载体,也是整个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建筑更是风格多样,饱经沧桑。本书以图文结合、图片为主的方式,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武汉市的优秀历史建筑。具体为:居住建筑、工业建筑、金融建筑、洋行和公司建筑、宾馆建筑、领事馆建筑、文教建筑以及宗教建筑。历经1911年阳夏保卫战,1931年汉口大水,1938年武汉会战,1945年汉口轰炸,保留至今的建筑因其历史文化内涵而更加瑰丽多彩。

  作者简介:丁援,建筑学博士,城市规划博士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共享遗产委员会专家委员,世界遗产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汉近现代建筑遗产研究、文化线路研究。现为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规划师。2008年荣获国际城市和区域规划师学会(CARP)“杰出贡献奖”。

  刘建林,国家高级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理事。曾任国家发改委国储设计院特聘摄影师。

  图书简介:本书从城市变迁、山水风貌、人文荟萃、文化精粹、工商成就、特色习尚、敢为人先七章,引经据典,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武汉市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概况。作为本土的武汉人,作者对武汉这座城市怀有深厚的情感,加之其广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本书具有厚积薄发、内容全面、细节丰富的特点,集资料性和史料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作者简介:严昌洪,1943年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成果有《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社会》《辛亥革命史事长编》《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武汉掌故》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有关成果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和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服务热线
020-66666666